打破学校“围墙”的琼中教育
2017.02.17点击:
探索教育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教育综合排名指数从垫底跃升至全省第6位
打破学校“围墙”的琼中教育
■ 本报记者 杜颖 郭畅
今春开学,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08人,出现了“回流潮”。对于仅有2万多中小学生的琼中来说,逾千名学生“回流”,原因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这里有一份颇令人深思的“成绩单”:2009年时,琼中教育综合排名指数(即中考排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排名指标)全省倒数第一,7年后跃升至全省第6位,位居中部市县之首。
中部山区、基础滞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这些掣肘因素却没有阻碍琼中教育近年来的上升势头,这背后的奥秘在哪里?
有人说是因为琼中教育最大的改革在于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实施区域教研;也有人说是因为琼中学校的校长每天都面临“下岗”的紧迫,教职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强……几年来,琼中创改出了一套不同于其他市县地区的教育范本,经验模式也推向了全国。
琼中教育悄然发生着一次蜕变。
摸着石头过河
困境激发改革内力
琼中过去的教育遇到不少困难。
招聘教师,打出12万元的安家费,竟“抢”不到一个免费师范生,北师大、华师大毕业生即便来了海南,也不愿意“下”琼中,原因很简单,觉得太偏僻、太落后。
“没有好老师,哪有好成绩,求师不易,难以借助外力,还是得想方设法靠内功、靠自己的教育改革。”琼中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一语道破“玄机”。
怎么改?过去,琼中按照学区划片,七八所学校组成一个片,全县小学被划分出8个片区,中学被划分了3个片区,目的是为了片区学校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结果实施几年,发现教研上行不通,学生综合成绩怎么也上不去。原因是,单纯按照地域划分的片,让教学上“洼地学校”连在了一起,水平得不到很大提升,教学的“短腿”大家都“短”,谁也拉不长。
干脆把学校的“围墙”全部打破,全县一盘棋!
教研“以优带弱”
教育实现县域统筹
教学要实现全县统筹,让县内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学经验快速传播到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
从2012年起,琼中教育探索全县打破分片,组建各学科的区域教研组,不再分地区,以一名优秀教师带15名左右基础较差教师为一个教研组,以一名优秀校长带数名基础较差校长的方式,专门研究适用于琼中地区的教学方法,相当于“以优带弱”,这个改革被称作了“区域教研”。
全县组建了中小学区域教研组120多个,有近2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学科区域教研工作,学校间的界限彻底没有了。
这一改革对乡村学校触动很大。琼中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范效彬说,2015年起,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就与上安乡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建起了教研组,上安乡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的老师到思源实验学校跟班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带回山区去;思源实验学校也要带队“送教下乡”,与薄弱学校的教师们一起找教学困惑的对策。
结“教研组对子”是琼中区域教研发展起来的核心,效果很快显现,琼中最偏远的乡镇吊罗山乡小学,与县第一小学形成长期帮扶关系后,教学质量、学生文明礼仪、校容校貌均大幅提高,引起社会关注。
打破校长“终身制”
管理机制实现创新
同校的教师,一年工资相差一万多元?
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工资卡里的变化,成了老师们课后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张小小的工资卡,就能看出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变化。“教职工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紧密挂钩,从2014年秋季开始,方案出台半年就有人‘掉队’了,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绩效工资比落后教师多出将近6000块钱。”傅永东说。
不仅教师有了差别,校长的位置也会随时变,这一切靠综合考评说了算!
琼中教育系统创新实施了一个被叫做“三九四”的机制,在“三大工程”目标的引领下,对校长和领导班子进行九项考核,逐项评分综合排名,排名靠后的就调整岗位,换能者上;而对教师四项素质综合考评也在逐步开展,辅助教师转岗、分流也在稳步推进。
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水平没进步,校长很有可能被撤换调整。短短2年多,琼中对14位校长进行了岗位调整,占全县校长人数的近半数。
“考评就是要让校长和教职工都有压力,有压力才能发力。”走访调查中,琼中一些学校的教师也坦言,实打实地排名,看的是同过去相比有没有提升,这就彻底杜绝了“教学不好说生源有问题”的借口。
学校管理改革触发了教职工的紧迫感,带来了教学的新活力。2015年,琼中通过系列考核和公开竞岗,选拔校长后备干部14名、副校长后备干部27名,建立起了后备人才库,跟踪培养,逐步选拔任用。
打破学校“围墙”的琼中教育
■ 本报记者 杜颖 郭畅
今春开学,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08人,出现了“回流潮”。对于仅有2万多中小学生的琼中来说,逾千名学生“回流”,原因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这里有一份颇令人深思的“成绩单”:2009年时,琼中教育综合排名指数(即中考排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排名指标)全省倒数第一,7年后跃升至全省第6位,位居中部市县之首。
中部山区、基础滞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这些掣肘因素却没有阻碍琼中教育近年来的上升势头,这背后的奥秘在哪里?
有人说是因为琼中教育最大的改革在于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实施区域教研;也有人说是因为琼中学校的校长每天都面临“下岗”的紧迫,教职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强……几年来,琼中创改出了一套不同于其他市县地区的教育范本,经验模式也推向了全国。
琼中教育悄然发生着一次蜕变。
摸着石头过河
困境激发改革内力
琼中过去的教育遇到不少困难。
招聘教师,打出12万元的安家费,竟“抢”不到一个免费师范生,北师大、华师大毕业生即便来了海南,也不愿意“下”琼中,原因很简单,觉得太偏僻、太落后。
“没有好老师,哪有好成绩,求师不易,难以借助外力,还是得想方设法靠内功、靠自己的教育改革。”琼中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一语道破“玄机”。
怎么改?过去,琼中按照学区划片,七八所学校组成一个片,全县小学被划分出8个片区,中学被划分了3个片区,目的是为了片区学校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结果实施几年,发现教研上行不通,学生综合成绩怎么也上不去。原因是,单纯按照地域划分的片,让教学上“洼地学校”连在了一起,水平得不到很大提升,教学的“短腿”大家都“短”,谁也拉不长。
干脆把学校的“围墙”全部打破,全县一盘棋!
教研“以优带弱”
教育实现县域统筹
教学要实现全县统筹,让县内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学经验快速传播到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
从2012年起,琼中教育探索全县打破分片,组建各学科的区域教研组,不再分地区,以一名优秀教师带15名左右基础较差教师为一个教研组,以一名优秀校长带数名基础较差校长的方式,专门研究适用于琼中地区的教学方法,相当于“以优带弱”,这个改革被称作了“区域教研”。
全县组建了中小学区域教研组120多个,有近2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学科区域教研工作,学校间的界限彻底没有了。
这一改革对乡村学校触动很大。琼中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范效彬说,2015年起,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就与上安乡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建起了教研组,上安乡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的老师到思源实验学校跟班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带回山区去;思源实验学校也要带队“送教下乡”,与薄弱学校的教师们一起找教学困惑的对策。
结“教研组对子”是琼中区域教研发展起来的核心,效果很快显现,琼中最偏远的乡镇吊罗山乡小学,与县第一小学形成长期帮扶关系后,教学质量、学生文明礼仪、校容校貌均大幅提高,引起社会关注。
打破校长“终身制”
管理机制实现创新
同校的教师,一年工资相差一万多元?
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工资卡里的变化,成了老师们课后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张小小的工资卡,就能看出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变化。“教职工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紧密挂钩,从2014年秋季开始,方案出台半年就有人‘掉队’了,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绩效工资比落后教师多出将近6000块钱。”傅永东说。
不仅教师有了差别,校长的位置也会随时变,这一切靠综合考评说了算!
琼中教育系统创新实施了一个被叫做“三九四”的机制,在“三大工程”目标的引领下,对校长和领导班子进行九项考核,逐项评分综合排名,排名靠后的就调整岗位,换能者上;而对教师四项素质综合考评也在逐步开展,辅助教师转岗、分流也在稳步推进。
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水平没进步,校长很有可能被撤换调整。短短2年多,琼中对14位校长进行了岗位调整,占全县校长人数的近半数。
“考评就是要让校长和教职工都有压力,有压力才能发力。”走访调查中,琼中一些学校的教师也坦言,实打实地排名,看的是同过去相比有没有提升,这就彻底杜绝了“教学不好说生源有问题”的借口。
学校管理改革触发了教职工的紧迫感,带来了教学的新活力。2015年,琼中通过系列考核和公开竞岗,选拔校长后备干部14名、副校长后备干部27名,建立起了后备人才库,跟踪培养,逐步选拔任用。
(本报营根2月16日电)
来源:海南日报
- 上一篇:教育部修订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创业可折算学分 2017/2/17
- 下一篇:“双师教学”项目三年助力教育公平 20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