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2016.12.19点击:
摘要:化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以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实效性。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特点。因此,化学教学“生活化”是在不断地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在不断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在进一步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化学教学中,即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一、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研究者[1]发现当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相对较低,抽象性、枯燥无味性的教学使得化学学习成了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依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出了“生活化学”的思想,在深入的研究过程中,生活化学、化学与生活、化学生活化等词汇逐渐出现,使得对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
一线教学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过程中,指出“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应当是化学教学与学习的根本目的[2][3]。也有很多研究者[4][5][6]提出了相应的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途径、方法、原则等,但都未对化学“生活化”进行严格的界定。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者所提出的化学“生活化”其实就是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教学之中,解释说明教学中的相关化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实效性。化学教学“生活化”,其作用在于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化抽象的知识为学生能感知到的现象,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变为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化学教学“生活化”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
1、化学教学“生活化”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应当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保护。化学教学中如果只是介绍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理论,就会与当前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无助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的环境现状,介绍环境污染的原因,介绍一些破坏环境的基本常识,就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而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则指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准备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对于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必将会实现“生活化学”理念的实现。最终达到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样,环境意识就会成为学生终生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从而指导学生今后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活动。
2、化学教学“生活化”彰显学生主体性特征
新课程改革倡导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革纲要同时指出,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到化学,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高或者低就要看初中的化学教师是如何引导其入门的。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而缺乏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就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性以及抽象性,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
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构建知识的主体。在化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断地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观察生活,寻找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化学现象,这样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化学现象,当超出所学知识的时候,自然能够促使学生去问老师,查资料,来寻找答案,也就促使了学生想学、要学的积极学习心态的出现,彰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特征。
3、化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情感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与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体现教学的情感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7]
在化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化学知识,引入大量生活中化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发现,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就会让学生将“学习—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如果在课堂中经常体验这样的“学习—积极情绪”的联结,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同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如果有相应的情绪体验,特别是与学生自身经验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则记忆的效果会显著加强,这就是记忆中的“自我参照效应”。
通过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细心体验生活,学会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实践与化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践行“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古训,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积极探索的情感,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三、化学教学“生活化”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成长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人说教师“一本教案用十年”,来讽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新课程改革中在强调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过程中,同样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张润霞[9]在其研究中指出,高中化学新课改后,教师仍然注重知识的讲授,缺乏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做法,就无法在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位化学教师指导教学的根本思想,这也为化学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目标,化学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留心生活、留心社会的人,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与所教授的化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化学现象,不断积累教学素材,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同时,化学教师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实验的相关材料,让生活成为大型的化学实验室,让生活中的相关材料成为化学实验的工具,同时一些相关的生活化学现象也许就会成为某些化学实验结果的经典标本。在不断寻求知识、深入理解知识,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及素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逐渐得到了提高。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留声机”,而是一个化学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角色定位。
因此,化学教学“生活化”既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彰显,更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9]张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
[2]黄振萍.把生活理解成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0,25(6):113,115
[3]钱柳云.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谈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回归[J].化学教与学,2014(3):96-97
[4]孙彩霞.化学教学构建生活化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0(10):54-55
[5]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6]张波.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7]李玉明.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http://guopei.guoshi.com/html/class/631/2012-08/m48006.shtml,2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