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性考核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考试方案设计
2016.12.19点击:
[摘要]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是将写作训练和实践项目与课程考核融为一体,边教边学边做边考核,同时将学习态度要素包含于内的综合评价体系。方案设计以能力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多元化考核评价、全程性考核评价为基本原则,以学习态度、课时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考核为主要模块,根据学期实际课时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评分细则和课程考核评分表,不仅考核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也考核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过程性考核;应用写作;方案;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阅读与写作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JY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程考试是指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收集、利用多种测量信息,根据一定的课程教育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性格等某些心理特征的习得程度进行判断、评价的过程,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业、学籍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与学院应用写作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3年上学期开始,笔者在执教的多个专业班级进行了基于过程性考核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课程性质与整体教学目标
应用写作是我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院独立开发的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据工作需要撰写常用应用文稿奠定基础的一门工具性必修课程。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应用写作能力是一种基本工作能力的观念,掌握应用文的程式化写作要求,养成规范的应用写作习惯,能较熟练地写作主旨明确、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语言基本得体的常用应用文书,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写出“象样”的常用应用文奠定基础。
二、课程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过各种不同的考试方法,随着高职教改的不断深入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些常用的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也日益明显。
(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形式。纯粹依靠期末试卷分数判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学习内容记忆能力的评价,与高职教育强调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宗旨相距甚远,即使存在情境写作、病文改错、案例分析等题型,也无法完成对于教学的全面考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考试的公平公正更是难以保证。
(二)以写作文本为主的开放式考核形式。以完成情境写作、上交作业文本,或者论文形式判定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虽然更能体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但是忽视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也越来越难以起到科学考量的实际作用。评分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糙,教师评分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课堂出勤+写作文本+期末闭卷考试”的综合性考试形式。这是现在研究最多、使用频率也较高的一种考试形式,但在项目的构成、比例的分配等方面,研究运用者存在较大分歧。大部分教师仍然将闭卷考试视为评价学习优劣的主要渠道,其比例在总成绩的40%~80%之间,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平时表现和作业积累一定期末分数,但是闭卷考试的压力和不公并不能真正断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三、过程性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含义
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和考试以训练、评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其将来行业、职业需要为根本目标。因此,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与考试要注重符合工作情境的实际写作能力的获得与评估,要通过写作情境训练和实践项目,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完成实际工作中应用文写作任务的素质,并获得相关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看到,写作能力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素养,不仅要求撰写者良好的汉字运用能力,更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利用、理论概括与提升、逻辑整合与排列、心理接受与环境适应等多方面素质,既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又针对不同专业和职业需求。应用写作更应该是一种思维写作和素质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应该主动担负起综合素质教育、思维能力训练和学习能力训练的重任,并且在考核过程中有所体现。
因此,能力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多元化考核评价、全程性考核评价应该成为考试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将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界定为将写作训练和实践项目与课程考核融为一体,每次课、每个实训项目边教边学边做边考核,同时将到课出勤、课堂纪律和参与程度、讨论表现等学习态度要素包含于内,以100分为基准,按照“期末综合成绩=学习态度(30%)+课时技能训练(50%)+综合实践考核(20%)”的等式进行课程学习综合评价,不仅考核技能,还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操作体系。
四、过程性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高职应用写作过程性考核模式以100分为基准,各模块分数比例及具体考核方式为:
(一)学习态度(30%)。通过学生参与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的程度完成学习评价,将学分分解到出勤、纪律、问答、讨论、写作等各个细部,以推动学生重视到课情况、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为主要目的。
(二)课时技能训练(50%)。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专业与工作实际设计情境写作训练任务,并组织课堂实训,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与评价与分数。分数的给定分为两个档次:基础档和提升档。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文种写作要求完成基本的训练项目即可给予基础分数;如果通过批改反馈、师生研讨或自学对训练成果和写作能力进行修缮与提升,则应该给予提升分数。以推动学生能力训练与自我提升为主要目的。
(三)综合实践考核(20%)。在学期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综合整个学期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践考核项目,学生按照要求,分小组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综合给分。考核项目以工作实际情境为背景,难度稍微超出平时技能训练,评分标准也略微高于平时技能评分标准。学生可借助书籍或网络,以考核学生学期教学能力的真实获得与实际运用水平为主要目的。
在此整体框架之下,根据每个学期的实际课时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评分细则。以一学期36课时为例:
首先,根据高职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应用文书的使用频率构建起以实际写作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项目考核形制,如表1所示:
五、实践体会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过程性考核模式已经逐步体现出它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的优越性:突出了学习态度的基础性,贴近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写作能力的主体性,体现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切合高职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学习评价的公正性,同现代信息技术接轨,能够更真实的展现职业工作情境。但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模式,它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诸多细节设计的科学性上也还值得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它还需要有思路、有策略地持续探讨和推进。
[参考文献]
[1] 邵进 吕浩雷 陈云裳.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2] 李建兴. 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5):145-146.
[关键词] 过程性考核;应用写作;方案;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阅读与写作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JY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程考试是指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收集、利用多种测量信息,根据一定的课程教育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性格等某些心理特征的习得程度进行判断、评价的过程,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业、学籍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与学院应用写作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3年上学期开始,笔者在执教的多个专业班级进行了基于过程性考核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课程性质与整体教学目标
应用写作是我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院独立开发的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据工作需要撰写常用应用文稿奠定基础的一门工具性必修课程。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应用写作能力是一种基本工作能力的观念,掌握应用文的程式化写作要求,养成规范的应用写作习惯,能较熟练地写作主旨明确、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语言基本得体的常用应用文书,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写出“象样”的常用应用文奠定基础。
二、课程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过各种不同的考试方法,随着高职教改的不断深入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些常用的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也日益明显。
(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形式。纯粹依靠期末试卷分数判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学习内容记忆能力的评价,与高职教育强调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宗旨相距甚远,即使存在情境写作、病文改错、案例分析等题型,也无法完成对于教学的全面考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考试的公平公正更是难以保证。
(二)以写作文本为主的开放式考核形式。以完成情境写作、上交作业文本,或者论文形式判定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虽然更能体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但是忽视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也越来越难以起到科学考量的实际作用。评分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糙,教师评分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课堂出勤+写作文本+期末闭卷考试”的综合性考试形式。这是现在研究最多、使用频率也较高的一种考试形式,但在项目的构成、比例的分配等方面,研究运用者存在较大分歧。大部分教师仍然将闭卷考试视为评价学习优劣的主要渠道,其比例在总成绩的40%~80%之间,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平时表现和作业积累一定期末分数,但是闭卷考试的压力和不公并不能真正断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三、过程性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含义
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和考试以训练、评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其将来行业、职业需要为根本目标。因此,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与考试要注重符合工作情境的实际写作能力的获得与评估,要通过写作情境训练和实践项目,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完成实际工作中应用文写作任务的素质,并获得相关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看到,写作能力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素养,不仅要求撰写者良好的汉字运用能力,更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利用、理论概括与提升、逻辑整合与排列、心理接受与环境适应等多方面素质,既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又针对不同专业和职业需求。应用写作更应该是一种思维写作和素质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应该主动担负起综合素质教育、思维能力训练和学习能力训练的重任,并且在考核过程中有所体现。
因此,能力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多元化考核评价、全程性考核评价应该成为考试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将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界定为将写作训练和实践项目与课程考核融为一体,每次课、每个实训项目边教边学边做边考核,同时将到课出勤、课堂纪律和参与程度、讨论表现等学习态度要素包含于内,以100分为基准,按照“期末综合成绩=学习态度(30%)+课时技能训练(50%)+综合实践考核(20%)”的等式进行课程学习综合评价,不仅考核技能,还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操作体系。
四、过程性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高职应用写作过程性考核模式以100分为基准,各模块分数比例及具体考核方式为:
(一)学习态度(30%)。通过学生参与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的程度完成学习评价,将学分分解到出勤、纪律、问答、讨论、写作等各个细部,以推动学生重视到课情况、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为主要目的。
(二)课时技能训练(50%)。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专业与工作实际设计情境写作训练任务,并组织课堂实训,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与评价与分数。分数的给定分为两个档次:基础档和提升档。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文种写作要求完成基本的训练项目即可给予基础分数;如果通过批改反馈、师生研讨或自学对训练成果和写作能力进行修缮与提升,则应该给予提升分数。以推动学生能力训练与自我提升为主要目的。
(三)综合实践考核(20%)。在学期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综合整个学期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践考核项目,学生按照要求,分小组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综合给分。考核项目以工作实际情境为背景,难度稍微超出平时技能训练,评分标准也略微高于平时技能评分标准。学生可借助书籍或网络,以考核学生学期教学能力的真实获得与实际运用水平为主要目的。
在此整体框架之下,根据每个学期的实际课时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评分细则。以一学期36课时为例:
首先,根据高职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应用文书的使用频率构建起以实际写作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项目考核形制,如表1所示:
五、实践体会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过程性考核模式已经逐步体现出它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的优越性:突出了学习态度的基础性,贴近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写作能力的主体性,体现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切合高职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学习评价的公正性,同现代信息技术接轨,能够更真实的展现职业工作情境。但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模式,它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诸多细节设计的科学性上也还值得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它还需要有思路、有策略地持续探讨和推进。
[参考文献]
[1] 邵进 吕浩雷 陈云裳.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2] 李建兴. 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5):145-146.
- 上一篇:新课改理念下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2016/12/19
- 下一篇:三化一体,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