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 —— 关于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再思考

2016.12.18点击:
引子-----
    北方人爱吃面条,一顿不吃面,会觉得没吃好;
南方人爱吃米饭,餐桌上没有米饭,他会觉得这顿饭没吃饱。
说到底,是个习惯问题。难道习惯了的东西就一定最好吗?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有人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一条船航行在大海上,船里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大?教育研究者分别用这个问题测试了许多学生,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自信的认为,船长的年龄一定是:75-32=43岁。然而,75头牛—32只羊=船长的年龄,这符合逻辑吗?这就是习惯,是习惯让我们荒谬的得出了船长的年龄……
对于生活,我们常常有意去培养一种习惯,但对于思维而言,即使一种再好的思维方式,如果成了习惯,都将是灾难。
一、旧话重提
马卡连柯——
教育过程的辩证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的方法体系有充分的注意。方法体系本身永远不应当是死的东西,不应当是凝固的东西,它应当永远变化着,永远发展着,尤其是因为儿童在成长着,进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我们的国家也在成长着、变化着。
新课程标准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新的课程理念,明确了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我们说,新课程之所以“新”,就在于它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观念创新:
这里包括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杜威——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在这个精神指导下,我们教与学的方式就必须,建立3种意识,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是转变我们的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第二,是具有反思的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第三,是建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从而是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了,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最终实现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二、痛苦的思考
    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结论,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常常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与课本例题类似的问题,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在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些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传统教学使学生无法按预定的方式将知识迁移至应当发生迁移的情境中,表现出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的僵乏。所以传统、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学生不爱学习,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当然也就不会学习。要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教师们把书本知识讲完了,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这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并不断制造“学习失败者”。这种“教与学”本末倒置、越姐代庖的种种弊端,导致学生的学习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终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思考:
思考一:我们的老师教的方式
思考二:我们的学生学的方式
思考三:我们的老师教的状态
思考四:我们的学生学的状态
思考五:我们的教学效果
当然,结论不难得出:我们教学的弊端至少有二;
 第一、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书本知识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上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受到的仍是充满了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
     第二、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不教则不学。教师的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不知道要问“什么”的学习习惯。
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也忽视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边、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几个国家的中学生中进行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的测试,结果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名列第一。而美国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名列第九,创造能力却名列第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有很多的途径。有些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结果没有多大差别。而有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这里,我想到了那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怎样将犯人送去澳洲》。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了开发澳洲,决定把罪犯都发配到澳洲去。可是船主们为了牟取暴力,想方设法降低犯人的生活标准,致使大多数犯人无法活着送达澳洲。于是,英国政府开始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一位议员想到了制度问题。那些私人船主钻了制度的空子,而制度的空子在于政府给船主的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后上岸的人数为准来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这个议员建议。结果,难题迎刃而解了。
的确,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当我们埋头苦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做是最好的方式吗?这样做存在哪些弊端呢?如果换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呢?
三、纠结的转身
本学期学校30+15教学模式的推进与落实,我们语文租老师们积极响应,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尝试;周玉红老师代表语文组推出了学校第一节30+15转变教学方式的探究课,语文组老师通过外出学习,集体备课探究,课堂初步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低调的开始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近一个学期的探索实践,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与启发:
第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就是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也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达到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良。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深远。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如今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互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体现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爱语文源于学生对语文产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与喜爱。在语文课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的陶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学生就一定能爱上语文。
   第二、改变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第一要著。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多次的学习,我们学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在新课标下应该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于是,回到学校,开始了一系列的课堂改变。
    首先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感悟。预习是根据探究目标学生进行准备;交流就是把个人的预习情况与本小组同学分享;展示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点拨就是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够深入的地方由教师给予补充或拓展。感悟是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以在书上或者课堂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加深印象。
    其次是改变了备课的目标和方向:现在的备课追求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潜心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为了选择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探究目标”。这个探究目标要有很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上新课的前几天发放学习目标,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围绕预设的探究目标来学习,做到了充分的自主,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是建立优秀的学习小组:只有建立一个优秀的小组,才能有效地完成老师预设的教学模式。在团队中,领头羊(组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组队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关键人物——组长,也是所在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组长的任务是安排小组成员任务以及组织本小组交流,并在小组的汇报展示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他还要在老师下发“探究目标”时布置组员分工预习。我将本班40多个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合理搭配,优劣组合,把上课的程序教给组长,让他们根据老师的要求组织本小组进行一系列的主体性学习。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第四、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律才能有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长在课堂纪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首先是自律,然后要求本组成员严格遵守纪律,根据课堂程序一步步向前走,并及时提醒开小差的同学跟上小组合作的步伐,不让他们掉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灵动起来。
是的,我们在改变着,然而我们同时也在纠结着——
我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应该是我们目前状态的真实写照吧。我们边学习,边摸索,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纠结一:学生能适应吗?
    纠结二: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
纠结三:教学效果有保障吗?
……
的确,这还是个观念的问题。
还记的拿破仑最后的失败吧。其实,拿破仑最后的失败不是滑铁卢战役而是一枚棋子。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发配到一坐孤岛上,每天过着无聊的生活。一位密友听说后,通过秘密方式赠给他一件珍贵的礼物----一副象棋。寂寞的时候,他就自己和自己下棋,在的那个孤岛上,这副象棋一直陪伴他到死去……
那是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在拿破仑死后曾多次以高价拍卖。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有人发现,这副象棋中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可以打开。当它被打开后,一个惊人的秘密被发现了:棋子里藏着一张手绘的地图,上面详细的标注着如何从岛上掏出的路径……可惜的是,拿破仑根本没有想到要逃跑。
我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信念和指导原则,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定向作用。也许,我们的推断根本就是错误的,拿破仑根本就没想到要逃跑。那么,我们教书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育改革一再强调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的转变看成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我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育观念:
    第一是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依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观念。例如,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就是成功教育或者就是挫折教育等。这些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而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工作者依然是我行我素,你说你的素质教育,我搞我的应试教育。在课程上依然重视学科和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才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最根本的目的而展开。它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提出新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并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突破口,全面塑造人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牢固地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把素质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
第二是新的教师观。
    在课程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1、要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改革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推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生活的直接指导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2、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来临,科学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教师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3、要有合作精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教师的作用只是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学生只有从多个教师的影响中才有可能健康地、和谐地发展。同时,合作精神也是教师们克服困难和挫折,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力量。
    4、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中不仅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而且以往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原来认为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可能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不前,要用全新全面的视野来认真审视社会发展变化,使课程和教学与生活贴近,与学生贴近,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相联系。
     第三是新的学生观。
     面向学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新课程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充分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使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1、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已有发展和可能发展,促进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知识化社会的到来,学习化课程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主题,这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力量。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比教师知道得少,有时甚至是学生知道的多。因此,教师应当从时代的发展变化中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应当克服“师道尊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平等地看待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并不是不要纪律,而是要对学生采用“换位”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同时纪律只是一种“他律”,这种“他律”只有被学生接受并且内化为学生的“自律”时才会起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转化,给学生一定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第四是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学习型课程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开放型课程则使课程能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更新,使课程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但无论是学习型还是开放型,它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的,由于存在着“防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按部就班地依纲行事,教学缺乏创造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就是“命令”,学生必须服从,这样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很少具有主动性。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则要求教师完全摈弃过去的做法,要求教学具有创造性,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书匠”,而是一个“教练员”,他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做一个生活学习的指导者、价值的引导者等。
四、羞答答的开幕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他的大臣,以便从中选拔出智慧勇敢的人担任国中要职。他把臣子们领到一扇奇大无比的门前说:“这是我们王国中最大的门,也是最重要的门。请问,你们当中谁能把它打开?”大臣们都知道,这扇门过去从来没有打开过,所以他们认定这扇门是打不开的。于是,有人对门摇头;有人装腔作势的看看,怕出丑,却不动手;还有人猜想国王另有用意,在一旁静观其变……这时,有一位年轻的大臣向大门走了过去,只见他双手猛力向大门推去,门被豁然打开了。原来,这扇门本来就是虚掩着的,任何人都能轻易的推开它。……这个大臣受到了国王的奖赏,冰获得了终于的职务。
的却,推开一扇门并不难。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推开“转变”这扇门,又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是勇气啊。歌德说,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失去了全部。
    本学期,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迫在眉睫的时候;在兄弟学校的课改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在准备还不够充分的时候……
    我们在李校的率领下,在各级领导的助推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看转变拉开了帷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困难多。回望来路,我们,在跌跌撞撞中前行;我们,在坚定不移的转身;我们,也在探索与收获中成长。
    感谢区教研室,让我们从兄弟学校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感谢学校,每周一节的探究课,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
台……
 感谢李校长,外派山西省试验中学学习,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打开了心窗,
获得了许多珍贵启示……
我想,既然信念的火已经点燃,它就一定会顽强的燃烧下去。
记得有一首小诗:“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的开;你不知,你厌恶,花
儿努力的开……”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以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筑未来时,眼前就会呈现一片光明。
的确,花儿总在努力的开……,我们的课改之花不是已经悄然绽放了吗?
苏格拉底给我们的教诲是:人生没有回头路。
我们从教一生,我们只愿自己人生的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