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村幼与众不同的科学教育

2018.12.09点击:

8月下旬,在深度贫困的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我参与了“一村一幼”帮扶支教活动,对村幼老师进行了《指南》科学领域的理解与实践培训。


“我不懂什么是科学”“我们幼教点什么材料都没有,怎么教啊”,这是培训前村幼老师们提出的疑惑。我进一步了解后得知,这些老师大多只有初、高中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山上的幼教点大多只有一间土坯房教室,若干桌椅、一块黑板是仅有的教学设施。


面对如此现状,我意识到之前准备的适用于城市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培训,可能会导致村幼老师硬搬有限的培训内容,学习经验不能迁移,从而造成培训的低效甚至无效。


怎么办呢?我想,只有因地制宜的培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尝试引导村幼老师去发现大山深处与众不同的科学教育。


“牛”是山里孩子接触得最多的动物,他们打小就开始放牛。从村幼老师处了解到这一信息后,我尝试引导老师将牛作为科学教育内容。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问:你觉得能将牛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吗?


答:孩子们天天都看到牛,懂的比我还多。


问:你平时和孩子们讨论过牛吗?关于牛,他们常说些什么?


答:不能让牛走丢了,放牛时要认出自家的牛……


问:怎样才能认出自家的牛呢?


答:从牛毛的颜色、身上的标记、像不像牛妈妈去辨认;和牛朝夕相处,从牛独特的行为去辨认;通过自家口哨声去辨认……


村幼老师还谈到了一些孩子们关于牛的了解,例如,孩子说牛生宝宝了,牛妈妈要单独住一间房;牛爱吃山坡那边的草,因为那边太阳大(指山的向阳面光照充足),草长得又高又多;牛爱吃夏天的草……


我顺势引导:“刚才大家提到的怎样认出自家的牛、牛妈妈生宝宝了、山坡上的草,就是我们村幼独特的科学探索内容。孩子们会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中发现遗传的秘密,感知生命的温暖与神奇,了解山区植物、地形地貌及气候变化。”


就这样,我产生了引导村幼老师设计大山深处与众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想法。我鼓励他们围绕山里孩子的日常生活设计适合自己教学点的科学活动。这时,一篇名为“养牛”的活动设计让我眼前一亮。


这篇活动设计大致讲述的是:父母有事需要小孩帮忙放牛。喂牛是日常生活中村幼孩子常会面对的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但喂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孩子发现,一早把牛牵上山放养,快到中午了牛还没吃饱,而把牛拴在树下割草去喂它,没一会儿牛就吃饱了。孩子们彼此分享喂牛经验,又发现原来土豆更容易让牛吃饱。这些新发现可得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可是喂土豆太浪费,换成玉米皮吧,还可以用什么喂呢……


在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牛的喂食方式、了解牛的食性、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选择牛食,喂牛就是村幼能够开展的与众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


这位老师对山里孩子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和记录、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的独特、情景再现般的语言描述,深深地打动着我。


通过这次支教,因地制宜的科学教育正悄然在村幼老师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他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大山深处不仅有科学活动,而且独具特色。村幼特有的资源就是大凉山对儿童科学教育最好的馈赠!


(作者单位: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9日第1版 版名:要闻